研究动态
张俊峰: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新材料与新问题
上传日期: 2017-04-27 作者:

2017年4月18日,应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邀请,我校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张俊峰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新材料与新问题”的学术报告。近代史研究所吕文浩、唐仕春、周祖文、吴敏超、李晓龙、李俊领、张建、郝幸艳、张海荣、王康等16人与会。

 

中国水利社会史是近年来海内外学界积极探讨的重要史学领域。该领域研究的拓展与深化,首先得益于新史料的发掘。张俊峰教授长年致力于山西水利社会史的研究,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收获了大量相关的民间文献。在报告中,张教授首先从四村五社讲起,详细介绍了20世纪末期以来民间水利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状况,包括山西文献总目提要、山陕水利文献调查、豫西水碑钩沉和河南百县水碑文、河东水利石刻、洪洞介休水利碑文集、湘湖水利文献、关中郑白渠水利文献、江汉水利文献等资料。他认为,随着新文献资料的出现,中国水利社会史的研究视角也发生转换,即从治水国家到水利社会的研究范式转变,从单纯的利用文字史料到注重文本的生成过程研究。

 

随后,张教授讲述了中国水利社会史的学术发展脉络以及理论研究的最新突破:从2004年王铭铭与行龙在《读书》上对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大力倡导,到解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日本水利共同体论,再到魏丕信的关中水利研究与Peter Perdue的江汉水利研究。中国疆域辽阔,各个地方水资源情况差异很大。水利社会史的研究也根据各地水资源的特性来划分水利社会的类型,如钱杭的库域型水利社会,鲁西奇围垸型水利社会等。针对山西水利社会的特征,张教授提出了“泉域社会”的观点,得到学界同仁的积极响应。

 

在解读山西、蒙古等地的水利社会问题时,张教授尤其特别强调水权问题。他认为,在山西、陕西和蒙古等地,水权是水资源稀缺条件的产物。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开发程度增高,水资源需求增多,于是出现水资源供给紧张的情况。水资源稀缺的原因除了水量等自然因素外,还与水资源分配和管理中出现不公正、低效率有关。因此,水的使用权和支配权问题成为观察和研究华北地区水利社会的重要维度。

 

为让大家更直观地认识民间水利文献,张教授向与会者展示了4份水契约文书和6块宋金明清时期的水利图碑的照片。他解释说,山西省的水利图碑数量很多,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这些文献资料的出现将为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尝试和探索方向。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就山西地区的“油锅捞钱”传说、“三七分水”成因、华北宗族和山西水利研究的关系、水定价、水利图碑的生成史以及全球史视野下的水利社会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学术报告会显示了我校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开辟的“水利社会史研究”方向在国内学界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力,具有引领学术前沿的重要作用。据悉,张俊峰教授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史学权威期刊《近代史研究》已发表有关山西、内蒙古历史水权交易问题的高水平论文2篇,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网站在报告结束后头版头条发布了这次学术报告的信息。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我校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行龙教授倡导的“走向田野与社会”,坚持以山西为中心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收获,对于提高我校中国史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