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水利的历史与未来”
水利史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一号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史为鉴,推进水利史与现代水利问题研究的结合,探讨水利发展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促进水利史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国际共享与交流,经商请有关单位,兹定于2016年在北京召开“水利的历史与未来”水利史学术研讨会。
中国水利史研究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前身为1936年成立的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整理水利文献委员会”)成立为代表,至今已历经八十年。八十年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紧密服务水利建设及改革发展需求,在水利史基础研究、水利基础资料抢救和整编、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代水利问题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政府决策和文化传播等提供了基础支撑。
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并作学术报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及议题
1. 会议主题:
水利的历史与未来
2.大会议题:
水利史研究八十年回顾
水利史基础理论研究
水利科学技术史研究
水利社会史研究
水利环境史研究
水利遗产及保护技术研究
区域水利史研究
水与人类文明
中外水利史研究比较
水利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水文化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二、会议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 2016 年10月。具体日期详见二号通知。
会议地点:详见二号通知。
三、组织机构
主办及承办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学会
协办单位:见二号通知
四、会议安排
第一天:开幕式、主旨报告、特邀报告、学术研讨
第二天:学术研讨、技术调研。
会议详情与实时更新敬请关注会议宣传网站与微信公众号。
会议宣传网站:http://sls.iwhr.com/history/index.htm
微信公众号:水利史研究所
五、论文征集
有意投稿的作者请于2016 年4 月3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向会议秘书处提交500-600 字摘要。摘要中请注明第一作者的通讯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论文摘要通过会议学术委员会审核后,将发出录用通知。摘要被录用后,作者可撰写中文论文全文并于2016 年8月31 日前将论文(Word 版本文件)通过录用通知中公布的会议网站系统及电子邮件提交会议秘书处,以进行专家在线审稿。
会议将印制摘要文集和全文光盘文集,会后参会论文择优推荐发表或出版。同时,将评选出会议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并在大会开幕式上公布获奖名单。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围绕会议议题投稿。
六、会议费用
参会代表的住宿由会议统一联系酒店,敬请提前预定,费用自理。住宿及费用标准详见二号通知。
七、会议报名
请于2016年6月10日前将会议报名回执(见附件)回复会议秘书组。
八、联系方式
1. 总负责
联 系 人:吕 娟
电 话:010—68786178
电子邮箱: lujuan@iwhr.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一号中国水科院D座72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8
2. 会议秘书组
联 系 人: 邓 俊
电 话:010—68786974; 13810954618
传 真:010-68536927
电子邮箱:slsyjh@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一号中国水科院D座73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学会
二〇一六年三月
附件1:
“水利的历史与未来”水利史学术研讨会报名回执
参会人姓名 |
|
性别 |
|
民族 |
|
年龄 |
|
工作单位 |
|
||||||
职务职称 |
|
||||||
通讯地址 |
|
||||||
联系电话 |
|
||||||
电子信箱 |
|
||||||
论文题目 |
|
||||||
备 注 |
|
请于2016年6月10日前将此回执回复至会议秘书组。
传 真:010-68536927;电子邮箱:slsyjh@163.com。
附件2:
论文格式要求
1. 文稿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并能公开发表。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行文力求鲜明简练,引用文献资料需在文中标明。重点论文每篇一般不超过8000字,普通论文每篇一般不超过5000字。
2.作者文责自负。署名作者的人数不超过4人。在文稿首页末尾附第一作者简介(依次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出生地、职称以及主要研究方向,Email)。
3.除正文及参考文献外,文稿的题目、作者姓名及所在单位、摘要、关键词等内容均需附英文翻译。题目一般不超过20字,中文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3~8个,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论文摘要包括研究目的、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引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4. 汉字及标点符号的使用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外文及相应标点符号的使用应遵循外文的习惯用法。应统一使用规范的学科名词。新兴学科的术语及尚无通用译名的术语,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注释或附原文。
5. 全文要求层次分明,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边不加标点,如“1”、“1.2”、“1.2.1”等,图、表编号为“图1”、“表1”等,并提供中英文表名和图名。所有表格均采用“三线表”格式。
6.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并视具体情况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如“李××利用文献[8-10]中的系统试验资料,首次提出综合平衡法[11]……”。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只可在出现页加脚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1) 连续出版物的著录格式:
标引顺序号 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 专著的著录格式:
标引顺序号 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的著录格式:
标引顺序号 作者.题名[100]//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
标引顺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
(5) 专利的著录格式:
标引顺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技术标准的著录格式:
标引顺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S].